不請自來的勸告常被當成是批評(三)
『你家的成年子女喜歡找你聊聊天嗎?』這句話不只是問問你和自己家中成年子女們的關係如何,其實也可以成為檢視你和他們之間互動溝通的溫度指標。他們不喜歡找我們聊天,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太忙,很多時候是因為過去互動中所累積的問題和衝突有了負面經驗以致興趣缺缺。我覺得和成年兒女間有好的溝通其實是可以減少一些問題和衝突的,即使建立健康的父母與兒女關係並不容易,但更有效的溝通技巧是可以學習而得的,這裡我們來分享三種原則:
- 用開放式的問題來問。
因為開放式的問題通常沒有帶著目的或標準答案,聽起來沒有評論的口吻能助於兩個人的對話,避免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做什麼。比如: 「你不覺得這是對你最好的工作嗎?」其實我並不是在問一個問題,我只是把我的意見隱藏在我的問題裡面。當我說「什麼工作機會才符合你的職涯目標呢?」我問這個問題就沒有預設答案,與其把你的意見給他,不如讓孩子可以跟你對話或討論。
第二,「與」成年子女說話不是「對」他們說話。
「與」子女和「對」子女說話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區別就是你想一想你怎麼跟朋友說話的,你不會跟朋友說:「你應該這樣做…」這就是在「對」孩子說話。我覺得在「與」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困難的就是單單的聆聽他們,你要常常提醒自己專注地聽孩子在說什麼。你這樣想:孩子已經長大了,他們就是你的弟兄姊妹,好像在教會裡年輕的族群,這樣你才能建立起成人對成人的對話。
第三,說話時話語裡帶著恩典。
我們需要常常對孩子充滿恩典,恩典的意思是表示不配得到的恩寵,意思是不是原先就應得的禮物。我們要學習先給孩子們恩典的話語,比如我們在孩子的語音信箱裡留下關愛的留言,寫些正面鼓勵的簡訊給孩子,特別當孩子們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很想衝口而出對孩子說:「我老早就告訴過你,你就不聽!」,轉換成帶著恩典的話語,這麼做可以反映出我們原本也是不配得著神的憐恤的,但神卻是這樣恩待我們。
我聽過一位牧師分享,有關葛理翰牧師的女兒路得•葛理翰,小名邦妮的故事。她有一段破碎的過去,葛理翰牧師、師母怎麼對邦妮表達他們的愛,用恩典來挽回她。邦妮第一任丈夫對婚姻不忠有著不可告人的隱情,當時邦妮有三個孩子,離婚後她甚至想自殺。幾個月後,邦尼不聽父母的勸告,在她心灰意冷的時候,邦妮在24小時內決定嫁給第二任丈夫。結果邦妮的生活陷入一團混亂,因為她做了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有天晚上邦妮打包好行李,她不知道要去哪裡,最後她吞下自我的驕傲和羞恥的心,她決定到最安全的避風港 -「回家找爸媽」。但是邦妮心裡一直很不安和害怕,擔心爸媽看見她會對她說什麼話?
她繞了好久的路終於開回家裡,邦妮先打電話告訴爸媽她快到家了,邦妮看到
爸爸(葛理翰牧師)早就打開大門駐足在車道邊等她。當邦妮下車的時候,葛理翰牧師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說:「邦妮,歡迎回來。」他沒有說教、沒有責罵、沒有優越感的表情,沒有邦妮以為的 :「我早就告訴妳了,妳不要再回來了!」的說詞。邦妮收到的是恩典、是愛、是歡迎,是敞開的心、是聆聽的耳。
邦妮的爸媽幫助她走向醫治的路,不是因為爸媽說了什麼,是因為爸媽他們什麼都沒說。
我也常常學習經營和成年子女的關係,勒住自己的舌頭,把到嘴邊的說教、建議、評斷放一邊。你可能會像我一樣以為會錯過什麼沒說就糟了,你深怕孩子們會失誤或疏忽,所以需要你不斷的提醒或囉嗦;忍住不說單單為子女們禱告,把你的擔心帶到神的面前跟神說吧!這會是更有智慧的方式。
我寫完這篇文稿擺著一段時間了,想著要放甚麼照片和提醒的文字。這幾天正好跟其中一個孩子在電話上鬧彆扭,又沒法見面說清楚,跟孩子冷戰不說話做什麼事都卡卡的,除了視訊通話外,遠距的親子關係能怎麼修補呢?心裡覺得很挫折。
當我再一次重看文中的提醒,覺得自己都做不到還想鼓勵什麼人!
在廚房踱步許久,我跟神做了一個禱告,求神加給我力量,讓主的愛充滿我,我的自尊比起跟孩子和睦相待的事算不得什麼,「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 (羅馬書 14:19)更何況聖靈已提醒我。我拿起手機主動給孩子一個電話,重述我當時說話的心意,「若我有說什麼不中聽的話,媽媽向你道歉」,孩子也回答我「我不知道中文要怎麼說,但我英文的意思不是那樣…」感謝 神讓我們可以和好,給我有機會學習及時化解女兒跟我之間的誤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