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好」的關係之一
雅歌的弟兄姊妹平安,謝謝葛牧師邀請我來分享。2007年我先生回應神的呼召去讀神學院,感覺人生一切歸零從頭學起。我們全家一起到美國東岸,我以為三年後我們就會回來,沒想到一去十年才完成他的神學裝備,當時我們的年紀和現在大家的年齡很相似,大女兒國中,老二老三小學,兒女們的年齡剛好是青少年,剛剛「好」我們也曾面對許多危機和困難,中年是一個剛剛「好」的年齡階段。
我剛剛「好」的是指”正在中間”或是 “身處當中”。中年父母正在年齡、事業、婚姻、身體健康的轉型中,孩子也正在尋找自我認同。父母和孩子之間都需要剛剛好的距離,有一點拉開的距離才能有剛剛好的關係。等下我會講一點中年特質、青春期特徵、我家的故事、最後有一些建議。我們家的故事不一定適用你們家,但是給大家一點參考。現在回頭看,發現中年的確有一些特別的地方。首先讓我們先對”中年”的議題有些了解。
- 人到中年、迎接青春 :
大約在150年前發明了「中年」這個名詞,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觀念。中年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也沒有明確的界線;不像以童年到老年作為生命的開始和結束那麼清晰。「中年」的觀念被認為是一種文化建構,學者一般認為「中年」這個名詞是指大約40 歲到65歲之間的中年時期 。
心理社會發展學家艾瑞克森將人一生的發展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任務(task)要完成,若沒有完成,相對就會造成個人面臨危機。我擷取這八個階段的後四個階段,跟我們今天主題比較相關,分別是:
第五 青春期 自我認同&認同混淆
第六 成人期早期 親密&孤立
第七 成人期中期 生產創造&停滯
第八 成人期晚期 自我整合&絕望
艾瑞克森認成年中期的發展任務為生產創造或停滯,在這段時間裡,中年人們會努力創造或培育能夠超越我們的東西;取得成功的人,會通過積極參與家庭和社區來為世界做出貢獻。若在這個階段未能找到一種方式來貢獻,中年人可能會停滯,感覺到我們與社區和整個社會脫節,缺乏生活的意義。學者認為生命的週期是連續而累積的,前一階段如何解決會影響下一階段解決的能力。像我現在漸漸要進入成人晚期,這樣發展的架構會提醒我生命的重點,不要太看負面的事覺得會經歷很多失去而感到絕望。
中年議題:
你一定聽過中年危機這個名詞,它不是常態性的說法(有人有、有人沒有),也有人稱這段時間是三明治世代、是第二個青春期。也就是雅歌團契的弟兄姊妹們,正在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這段時間可能有什麼變化?我整理出四個面向。
- 人生下半場
中年人體認到自己已經無法實現年輕時的夢想,或夢想的實現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滿足感,所以會想要有所改變,要不然就沒機會實現了,這就帶來生命的攪動。中年人會在生活中表現出以前受壓抑的人格面向,比如有些男性變得較有呵護性,對親密關係較感興趣;而女性便得較獨立、自信與成就取向。他會在這時刻對生命有內省性回顧,同時會重新評估個人的價值觀和優先次序,會變得較關心人際關係而不像以前那麼在乎個人成就。
- 生理的變化
這個階段的你會逐漸在外觀上有改變:毛髮變稀疏、皮膚失去緊實光滑、白髮開始增多。老花眼、和聽覺衰退。味覺、嗅覺和觸覺的敏感度也開始減弱。基礎代謝趨緩,肌肉也會逐漸流失,取代的是脂肪。多數的婦女在50-52歲左右停經,體內的荷爾蒙有巨大的改變,接著進入更年期,這是一個過程,可能持續十年之久。
- 壓力源
有些中年人(我們)正處於各種能力的巔峰,這階段的工作應該是人生成就的高峰期,中年人會經歷多重重大的壓力源,主要來自角色的轉變,例如職涯轉換、成年子女慢慢會離家、照顧年邁父母、夫妻、家庭人際關係的重新修補等。過大和長期的壓力身體會以生病來回應壓力,也會減低免疫系統能力增加疾病的可能性。根據調查數據;中年期的婚姻和親子關係是壓力最大的時期。因為子女正值青春期,事業也是正需要全心投入的階段。台灣服用憂鬱症藥物的人口,以中年階段最多。
- 青春期子女
青少年是神給中年父母親的禮物,在我們步入中年時青少年「出生」在我們的生命裡。中年對生命的驚奇轉為平淡,以往帶給我們功成名就的衝勁逐漸失去熱情,內心經常是枯乾、空洞的感受。早年的理想和期望現在換來的是疲憊不堪。就在這時候孩子進入青春期,神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成長的挑戰,試驗我們的愛心,磨練我們的信心。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這時會對父母的權威提出挑戰,而父母也必須對子女生活的掌控漸漸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就所謂的放手。甚麼該放手、甚麼該堅持、何時放手,都是父母的一大挑戰。其實人生到這一個階段,很多事情漸漸不在你的掌控之中,而是要交託放手,越想掌控就會越多失控。這段時間對母親的衝擊比對父親大,特別是發生在青春期早期的女兒和母親,雙方常會形成親密又衝突的關係。(未完待續)
留言列表